疫情发生以来,学院积极开拓思路,大胆探索,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、校内校外相结合、课堂内外相结合等三结合,变危机为契机,做好疫情下网络新型人才培养,创新网络授课方式,尝试拓宽了教学和学生培养的新思路,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,学生对课堂新形式教学的满意度普遍较高。
线上与线下相结合
学院五十余名教师的数百门课程都采用了网络授课的方式,积极利用雨课堂、中国大学慕课等形式进行网络授课,并以此为契机鼓励教师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新思路、新方法,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。疫情期间,有《中医与中华思维》、《英语说中国文化》、《演讲与修辞》、《中国文化概论》等七门课程成功获得混合式教学改革立项。
校内校外相结合
疫情倒逼教师探索更具吸引力的线上教学模式,很多教师积极探索打破不同高校之间时间和空间限制、整合和共享最好的教学和业界资源机。既有利于高校老师的业务交流,也便于集合两校优势为学生搭建‘互联网+’的学习平台。其中《健康新闻传播学》课程主讲教师与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中心的教师合作,首次让kaiyun欧洲杯app官网传播学专业学生旁听清华大学相关课程,两校学生共同上课,受到了学生极大欢迎;《演讲与修辞》探索了与南开大学“两校共上一门课”的形式,整合、嫁接了最优质的业界“云资源”、从不同角度拓展了学生视野,教学创新得到了“津云”等多家媒体的报道。
课堂内外相结合
除了正常授课外,教师们还积极嫁接各类学习资源,开辟网络“第二课堂”、名家讲座等,丰富学生疫情期间的课余学习,提升综合素养。疫情期间学院组织了三次“网络人文大讲堂”:分别与清华大学、北京中医药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等全国名校合作,邀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张其成教授讲述了“国学智慧与幸福人生”、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讲授了采写科学报道的经验;中国人民大学刘海龙教授讲授了“病毒的传播与传播中的病毒”。校内外教师积极组织“第二课堂”,从不同角度丰富学生视野,清华大学苏婧讲授了“瘟疫与健康传播”、“疫情与人类简史”、“中西医文化视野中的空间冲突”、“从东欧到新欧洲的转轨回首”,kaiyun欧洲杯app官网传播学教研室教师开展了“相声艺术中的‘说’与‘唱’”等丰富多彩的课外讲座和学术活动。
疫情下借助网络资源、校外专家资源等优势,与外校教师联合授课,多方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“以点带面”,展示了高校教师在疫情之下积极创新教学方式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路,打开了未来教学的新天地。

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张其成教授

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

中国人民大学刘海龙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