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创新思维,打破旧有分配模式,推行绩效改革。经过8个多月的反复多轮研讨、征求意见,制定出台了学院《年终奖励性绩效分配办法》,激发全院教师工作热情。着手学院发展,制定《未来三年人才引进培养规划》。
2.贯彻立德树人,以学生为中心理念,制定《本科生导师制度》。学院23名教师与学生结对子,在思想、学习等方面给予指导,打造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。
3.党建及工会工作探索新形式。党建活动室、教师之家建成投用。学院党委和所属党支部完成换届。党委深入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、师德师风教育,举办形式丰富的党员、教师活动,收到良好效果。学院建成党建活动室和教师之家,为老师提供良好学习工作环境。
4.积极推进专业和学科建设。促进本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。圆满完成各级各类教学任务。完成汉语言、汉语国际教育、传播学三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;语言类专业实施大类招生;推进课程思政,举办青年教师思政教学比赛;《中医与中华思维》建成天津市思政精品课程。完成2019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改革工作;制定完成学院《学科建设发展规划》,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。
5.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取得可喜新成果,助力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。邀请石学敏院士等专家开展中医名家健康讲座;与市卫健委主办天津市中医药文化创意品设计大赛;参与编辑出版校长张伯礼院士总主编的《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与文化》等5册全国首套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;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成功申报“天津市科普基地”称号。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任务之一---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(暨学院实验室)建成。
6.开展学术交流,搭建师生学习交流平台。年内成功举办“京津市高校汉语言及汉语国际教育论坛”“天津市高校专业新闻传播教育论坛”、“中医药非遗保护论坛”等,邀请各方面专家开展学术研讨交流,为教学科研、中医药文化传承助力。旨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,提升师生人文素养,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李希光、李治邦、张玲、赵建忠等开展人文大讲堂5次。
7.科研成果持续进步。新增主持科研项目7项,其中省部级2项,局级4项,横向1项,发表科研论文19篇。其中2篇发表在SCI和CSSCI刊物。
项目名称 |
负责人 |
项目级别 |
项目分类 |
新时代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与传播策略研究 |
毛国强 |
省部级 |
天津市哲社科规划项目 |
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文学思潮研究——以报刊媒介为中心 |
杨一丹 |
省部级 |
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|
中医健康素养促进项目——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|
毛国强 |
局级 |
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项目 |
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指导下常见中药功效术语英译的比较研究 |
谭秀敏 |
局级 |
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 |
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调查与实践研究 |
白迪迪 |
局级 |
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项目 |
中医时令养生文化传播研究 |
耿晓娟 |
局级 |
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项目 |
外向型中医汉语词典文化传播功能研究 |
金沛沛 |
横向 |
国家语委汉语辞书中心 |
8.对外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。围绕学院事业发展、学生实践需求,相继与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、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、大丰堆小学等签署合作协议,就教学科研、人才培养等进行深度合作。
9.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果。完善实习环节,加强实习基地建设;实施第二课堂,全年累计组织60余场次,受益学生达1200余人次,创历史记录。全年开展主题班会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60场次;学生获国家级市级大创项目4项,获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、天津市优秀学生称号2项;指导学生获得天津市英语大赛一等奖等各级奖励、奖项200余项。
10.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继续推进“中医药文化进校园” 服务社会,学院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。走进5所中小学宣讲中医药知识;组织4场进校园专家健康讲座;向2000多名中小学生发放《中医药文化知识精选读本》;主办天津市小学生中医药文化周末营。学院10多名教师参与,20所学校近万名师生受益,通过参与社会服务,弘扬了中医药文化,使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。